
題 目:“全球化”與中國式的“形而上學語法”
內容提要:“全球化”的命題本是來自西方,而當人們紛紛評說“反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”的時候,中國似乎愈發投入全球化的進程。這絕不僅僅是由于“中國受益于全球化”,更需要重新梳理的,可能是中國式的“形而上學語法”。對于西方的形而上學傳統,《圣經?出埃及記》3:14堪稱典型的表述:“我是自有永有的”;海德格爾的解說則更為清晰:“我們并不知道什么是存在。但是當我們問‘什么是存在’的時候,我們已經處在對于‘是’的某種領悟之中。……其所問已經包括了何所問者。”中國的“形而上學語法”則應該追溯到“太極”的原型。然而《周易》的“易有太極”并非“宇宙產生于一”,卻是“陰陽”之“二”的互生關系,所謂“無極而太極”。中文之“是”最初也并不用作表語,從而法國哲學家朱利安通過學習漢語才發現:“所問”本身并不包含“何所問”,真正的關鍵在于“對立的兩極”所形成的關系結構。由此聯系到《孟子》的“良知”與“良能”,均是通過“親親”、“敬長”的基本關系,去解說無法充分顯現的普遍理念(比如“仁”與“義”)。這種普遍理念的“內化”,使“相互性”和“包容性”成為最根本的原則,其中任何主體都只能相互“被建構”。這種形而上學的反思,或可使“全球化”與中國的關聯得到一種解說,并為“建設性的全球共存”提供特別的啟發。
主 講 人:楊慧林
主講人簡介:楊慧林,男,1954年2月生,漢族,北京人,中共黨員,教授,博士生導師。1969年參加工作,199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后留校任教,1993年晉升為副教授,1999年晉升為教授,2005年任文學院院長,2009年至2014年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。主要社會兼職有: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、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、國家社科基金專家評審組成員等。主要從事比較文學與宗教學領域的研究,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、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課題以及國際合作項目。多部學術著作被收入《中國學術年鑒》、《中國宗教學研究年鑒》等,國外學術刊物也有專文介紹其學術研究。主講課程“西方文藝理論史”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、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。
時 間:10月18日 15:30―17:30
地 點: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322室
主辦單位: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、文科處
聯 系 人:羅貽榮












